在1939年9月,德国的58个师兵力突如其来地向波兰发动进攻,迅速占领了大片领土,仅两天后,英国和法国别无选择,只能对德国宣战,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。这一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7年11月,希特勒召集高级军官们,阐述了他对德国未来的宏大构想。在会上,他强调,面对国家所面临的困境,唯有通过武力解决,而提出了三种战略方案。其中,是否考虑法国会干预成为焦点之一,最终,他宣布必须“摧毁”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,以消除西线威胁,同时,要面对东方的日本和苏联。在这次会议上,希特勒已经明确展现出其统治世界的野心,而在场的将领们则惊讶不已。至此,战争的种子已经埋下,而波兰,注定成为希特勒的首个目标。
1939年4月1日,希特勒发出命令,要求消灭英法同盟国家波兰,并批准了《白色方案》,秘密调动150万德军部署在德波边界。他自导自演了一场“波兰进攻德国”的闹剧,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波兰的突袭,挑起了这场灾难性的战争。此时的英法绥靖派依旧未能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,他们幻想着通过牺牲波兰,换取希特勒进攻苏联,彼此相消,最终实现自身的利益。然而,尽管进攻苏联的计划早已在希特勒心中成形,但在时机未成熟之前,他并未急于行动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在民众的强烈呼声和巨大的舆论压力下,英法最终不得不对德国宣战。但由于西线的英法军队几乎没有有效的反击,希特勒抓住机会,迅速进攻西欧。1940年春季,德军接连占领了丹麦、挪威、荷兰等地,并迅速逼近英吉利海峡,迫使30多万英军退守敦刻尔克。法国方面,德军也如破竹之势,迅速占领了巴黎,雷诺政府垮台,新成立的贝当政府投降,法国的抵抗几乎土崩瓦解。
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取得连连胜利,希特勒的计划进入了第二阶段——进攻苏联。苏联的存在成为他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,这一想法早在《我的奋斗》一书中就有所体现。希特勒提出的“生存空间”战略,将东欧包括在内,他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,势必会对苏联采取行动。然而,为了避免与强大的苏联直接冲突,也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,希特勒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,暂时缓解了东线的压力。
然而,当希特勒在西欧占据了大片领土,且获得大量物资后,他认为时机成熟,开始为攻占苏联做准备。1940年6月,西欧战事尚未完全平息,希特勒就秘密启动了“巴巴罗萨计划”,其核心目标便是进攻苏联。为了确保计划顺利进行,他联合了意大利、罗马尼亚等国家组成“反苏战线”,精心准备着这场战争的爆发。
1941年6月22日,希特勒指挥德军兵分三路,突然向苏联发动大规模攻击,占领了大片领土。面对德军的突袭,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感到异常忧虑。早在一年前,斯大林便已经意识到希特勒的野心,曾多次寻求与英国展开联合对德打击。然而,英国迟迟未做出反应,虽然丘吉尔象征性地回应了斯大林的提议,但并未积极行动。与此同时,美国因地理距离远而保持观望,未投入直接战斗。
在进攻苏联的初期,德军势如破竹,几乎压倒了苏军的防线。与此同时,英军也完全撤回了英伦三岛。随着战局的发展,希特勒的狂妄自大达到了顶点,他甚至开始提出“最终解决犹太问题”的可怕计划,并制定了系统的实施方案。纳粹党内部的会议上,关于如何剥夺欧洲犹太人公民权的决定被迅速做出,随后,犹太人遭遇了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,纳粹政权在各大集中营中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。
如果希特勒能顺利占领苏联,那么中东将成为他接下来的目标。1942年7月,德军集中兵力,发动对斯大林格勒的猛烈进攻。德军的目标是摧毁苏联的防线,进而向莫斯科发起全面进攻。与此同时,另一支德军部队将从南方进入波斯湾,力求实现“德日会师”的战略目标。若德日联手控制中东,将完全封锁苏联及中国,使得美国的物资补给线被切断,轴心国便可以对美国实施经济封锁。
然而,随着中国抗战的持续和苏联东线防线的加强,德日的“会师”计划最终宣告失败。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艰苦抗战,成功阻止了日本北上的计划,并在缅甸战役中击败了大量日军。与此同时,随着苏联逐渐稳定局势,希特勒的中东战略也成为了空想。
1942年11月19日,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,最终歼灭了德军32万人,这场战役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。德国进入战略防御阶段,苏军开始反攻,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。1943年,苏军再度打破德军的进攻,库尔斯克战役成为另一个重大转折点。
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成功,西线战场正式开辟,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获得了进一步的胜利。希特勒的败局已成定局,而日本也因局势急转直下,逐步失去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。
1944年,德国和日本的战局都在急剧恶化,轴心国的“最后目标”再也无法实现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局势已经逐渐明朗,全球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,共同对抗轴心国的压迫,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地滚向了胜利的一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